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前沿,而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东部沿海省份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区域的均衡发展,出台了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劳动力、交通等经济发展要素在经济发展中不断调整,内陆省份承接了大量来自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也取得了不俗成绩。近年内陆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指数普遍优于沿海省份,提出发展核电的“两湖一江”(湖北、湖南、江西)位居全国前列。

  伴随着内陆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其能源资源的消费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能源资源保障压力增大。以2011年“两湖一江”为例,其电力消费量分别比2010年增长达到9.04%、10.37%和19.21%。“两湖一江” 本身能源类矿产资源和储量有限,对省外资源的依存度持续维持在较高位置;此外,作为华东地区煤炭基地的安徽,2011年已经变为煤炭净流入省份,并且面临着环境约束以及北电南送、北煤南运的限制性条件;而作为西南地区水电和油气大省(市)的四川和重庆,因水电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在枯水期也面临诸多挑战。

  以湖南为例, 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4880万吨标准煤,能源对(省)外依存度达到近50%(其中原煤消耗11280万吨,其中省外调入原煤4490万吨,原煤省外依存度达到40%;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为1172亿千瓦时,其中省外输入电量为195亿千瓦时,省外输入占比达到16%)。省外的能源资源为满足湖南经济近些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每年电力迎峰期间,省外保煤压力不断升高,对大宗货物的运输可靠性压力也与日俱增(2008年出现的南方冰雪灾害所导致的煤、电、运的综合性应急局面)。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进一步增大,对于省外能源资源的调入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压力的全面增大,使得能源资源自给率比较低的省份面临困局,而建设核电等本地化能源/电力生产基地可有效缓解煤电油运压力。

  虽然国家也正在开工建设年运输能力达2亿吨的蒙华输煤专用铁路,有望缓解“两湖一江”的燃煤保障供应问题,但长距离运输自然会使这些地区的燃煤成本高居不下(以湖南为例,其脱硫燃煤机组标杆电价高居全国第4位)。同时,伴随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量的进一步上升,“两湖一江”环保压力在持续增加。从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PM2.5来看,190座城市中高居PM2.5前10位的均为内地城市,湖北的宜昌和荆州位居其中,湖南的长沙和株洲均大于100微克/立方米,全部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PM2.5不超过75微克/立方米的良好值标准。因此从缓解环境压力的角度来看,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尤其是煤炭消耗总量,十分有必要。

  京津冀大面积雾霾现象已经说明,要根据生态环境条件提前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今年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座谈会,提出依托长江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信息显示,面积只占全国五分之一的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养育了超过40%的全国人口,贡献了超过40%的 GDP,能源消费总量已占到全国的46.2%。因此我们需要提前布局谋划核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合理的能源资源保障。